陳美霞教授(以下略稱陳)大作「疫苗緩打潮,反應了什麼」,筆者聞之大驚。身為ㄧ個在H1N1大流行的十一月,駐守在大城市裡的的急診室兒科醫師,反覆推敲閱讀,依然困惑,故提筆就教,以釋愚人之疑。
陳劈頭說「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這幾乎是鐵律,斷無疑義。只不過,我所涉獵的台灣醫療發展史,會讓我對「人民健康明顯增進」的時間座標軸和陳教授不同,陳教授使用的座標是「光復」,身為ㄧ個「非哈日族」,我也必須剴切的說,台灣醫療的現代化,是日本領台五十年以及歐美傳教士幾百年來萬里跋涉所致,姑舉1899年日本政府設「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此為台灣醫學正規教育之始,該年10月,日人成立「台灣地方病及傳染病調查委員會」,11月25日訂定機構規程,此後有關台灣的各種疾病,都有詳細調查紀錄和研究報告。1900年,公布「台灣污物掃除規則」,改善巿區環境衛生;1901年公布「台灣醫生許可規則」使台灣醫業制度化,加速推展近代醫療 。
陳教授通篇圍繞著ㄧ個名詞:「緩打潮」。近日台灣社會確實出現緩打潮,陳文提及原因乃「大眾傳播聳動報導」以及「多數民眾公共衛生知識不足」。事實上,八月份開始就有談話性節目不客氣的批評質疑疫苗,然而,對照疫苗開打之初,許多醫護爭相挽袖打諾華,街頭巷尾,多的是一手青菜,ㄧ手挨針的笑臉(這樣「行銷」疫苗,本人不置可否),所以用「媒體聳動」來替緩打潮下註腳,我不認同。陳文認為,近日影響民眾施打疫苗意願包括「孕婦胎死腹中」以及「國小男童接種新流感疫苗,六日後死亡」,陳畢竟不是醫師,不了解真正這波緩打潮的導火線。壓垮衛生署的最後ㄧ根稻草,正是那位打完疫苗三十二天後過世的私立小學美國籍劉姓男童,他的父親、大伯、爺爺都是醫師,母親是護理人員,試問這個家庭成員會不會「公共衛生知識不足」?劉父在其生病期間極力奔走,疾管局長還傳簡訊致歉,劉父怒吼「絕不讓孩子犧牲得不明不白!」偉大的劉母在追思會結束後說:「大家還是要配合政府政策,但政府要拿出更完整的數據,別讓民眾覺得自己像白老鼠。」
信然,癥結就是,政府並未在第一時間就拿出完整數據來推行政策,腳步亦不明快,非得要大家罵翻了才會動一下,譬如疫苗可以選擇進口或國產與否就是一例,非得到了沒人要打了才推行可以選擇,豈不怪哉?陳文說政府「早在六月初就啟動疫苗採購作業」,這也不對,事實上,我們的疫苗買晚了,衛生署長所尊崇的成大醫學院教授蘇益仁早在去年四月就呼籲「政府應立即啟動藥物與疫苗自製機制」,三個多月後,蘇教授批評「三個月的黃金準備期已過。」陳文更大的笑話是「(台灣六月初就)規劃疫苗接種安全監測系統」,事實上,這個監測系統依然付之闕如,足足落後美國二十年,美國二十年前就由美國的疾管局及食品藥物管理局所設立VAERS(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這個系統是一個分析追蹤打疫苗之後任何狀況的國家機制,網頁裡最需要台灣政府學習的ㄧ句話就是mad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教科書的翻法是「讓這個機制對大眾具可近性」,白話就是「易於通報」。他們不會去質疑民眾的公共衛生或醫藥知識不夠,反而設身處地為民眾著想,告知民眾如果你的症狀「不是很確定」和疫苗相關與否「也可通報」,通報有三種方法,線上通報、手寫傳真或電郵寄出。試問台灣的VAERS在哪裡?難道是電話那頭都不知道是誰接聽,有沒有人作完整記錄的1922專線?
陳文文末說「倒不如讓全民也變為能自主分析、判斷的專家。」事實上,如果專家為所當為,替社會大眾分擔責任,全民不需要如此辛苦。就如同我買房子,找代書幫我辦便罷,我不需逐字了解法規;我想吃法國甜點,不用從藍帶學院念起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