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前夕的知名政論節目實在精采,主持人濤哥以被「蒙混、扭曲的歷史」為題,和來賓們朗誦日人治台時的詩文以還原當時時空,李勝峰慷慨激昂的唸了一首庶民怨嘆「兒玉當總督,汝我無米煮」的短詩,楊憲宏更是傷感的舉賴和<吾民>一詩「剝盡膏脂更摘心,身雖苦痛敢呻吟。忍飢糶米甘完稅,身病驚寒尚典衿。」該詩盡寫農民為了納稅而遭遇的困境。後來連濤哥也一時技癢,唸了段吳新榮的「五十年來暗天地,五十年來為奴隸」,敘述台人被日人統治的不滿與不願,一時之間,平常相對較為歇斯底里的眾人變的頗有書卷氣,人人表現出願為台灣撥雲見日,正氣凜然,彷彿阿摩斯的慨嘆:「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沒錯,這些詩文就是台灣的過去交織的血脈,我第一就要質疑為什麼我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內容從來沒有在國文或歷史課本出現過,台灣的教育所訴求的正常化本來就不是要「去中國化」,而是要全面還原,把日人治台、國民黨渡台領台,甚至更晚的,更早的,一件一件都給講清楚,不能只愛講幾千年前,連現在對岸中國的國文教育都不太教的中國古文。
我對李勝峰關心台灣人受兒玉總督壓迫感到窩心,所以我請李先生去查出,〈歡迎兒玉督憲南巡頌德詩〉的作者,內文包括:「善教得民心,善政歌民口,勳猷炳烈銘旂常,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同不朽!」,而這人是不是正是你們節目所批評那種典型「愛錢、愛面子、討官作」的台灣人。
賴和的詩寫日人統治下「身雖苦痛敢呻吟」,但是國民黨來台後,葉榮鐘的〈感事〉寫下「送虎迎狼四百年,斯民命運實堪憐」,用句俗諺講叫作「滲尿換滲屎的」,葉某自稱垂垂老矣,一生跟日本人拼已經沒有力氣再跟國民黨拼,所以該詩結尾以「嗟余齒髮垂垂老,解脫端宜待後賢」,一待,卻是四十年!
楊守愚的古典詩〈遠眺〉寫著「殘陽細認長鞭影,一徑疏林下子牛」,「殘陽」應指青天白日的「日」,「長鞭影」就是二二八事件的大補殺,「子牛」則是泛指台灣人。
唯有全面的還原與正視,歷史的傷口才有痊癒的一天,天安門事件發生時,全台灣的歌手沸騰,合唱了張雨生所寫的「如果熱淚可以洗淨塵埃,如果熱血可以換來自由。讓明天能記得今天的怒吼,讓世界都看到歷史的傷口…」筆者小學聽過幾次後,多年來眾星嘹喨的歌聲依然在耳畔,日人、早期國民黨統治台灣,主政者何嘗不是製造許多歷史的傷口,今天稍有平反的聲音,往往被政客或白丁訓斥以「過去的就過去了」、「不要向後看」,真耶?如果不去照料傷口,傷口只會惡化蓄膿;要社會大和解惟有不間斷的對歷史傷口敷藥疼惜,可別像張雨生的歌詞所說「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摀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