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採訪

星期二, 7月 03, 2007

老師,你錯了


  日昨鄧姓教師大作「聯考變指考 教改夢一場」文中有許多謬誤,該文指稱這一代年輕人還在忍受同樣的煎熬,只是換了名字,從「聯考」變「指考」,並提問「為什麼十年後的孩子,還在用紙筆考試決定他們的未來?十年教改,到底改了什麼?」

  筆者則要反問,用紙筆決定未來,有什麼不對?我離大學聯考的歲月也快十年了,由於大學時代到過幾個大補習班教過書,對這些年的變化還算熟稔。我念高中時,推薦甄試剛起步,名額起初很少,大夥兒都幾乎要拼聯考。這些年來,各學校的推甄名額一直不斷增加(連搶手的醫學系也多了許多名額),甚至各大學還有所謂「繁星計畫」,讓各高中推薦學生,管道明顯多了很多,學業優秀的學生可以先推甄,不滿意還可以再考一次,不是當年的一試定終身,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不過我更在意的是聯考(或指考)的存在與否,筆者家境小康,如果推甄跟聯考比,推甄當然對我有利的多,我的環境允許我學會拉小提琴,允許我隨時可購買想讀的書,也因此我有許多各式比賽的獎牌,但是,如果大學入學的競技場是要比「誰的老爸卡大漢」,這根本就是立足點的不平等,

  學生的負擔「看似」越來越沈重,但我更關心的是窮孩子能不能翻身,而我可以篤定的說:聯考(或指考)是窮孩子唯一的敲門磚,如果要比甄試,身為醫師或其他社會地位相對高的家長可以運用自己的金錢、人脈甚至自己做研究的結果,全部投入去打造出一個「準醫科生」的高中生,再運用「黑龍旋桌」的手法,在觥籌交錯間有技巧的(或明目張膽的)讓口試的主考官(也許是他當年的老師、學長、同學)得知他兒子今年要推甄醫學系(或熱門科系),是以,香火得以傳承,若然,社會階級便不會流動,布爾喬亞們當然樂觀其成。

  如果你的阿嬤可以去幫你作志工以「累積時數」,你的父祖都是人脈奇廣者,你的母親隨時待命,駕駛著賓士車帶你去學十八般武藝,你當然愛死推甄,恨透聯考;如果你阿嬤要作資源回收,你父親生病,你母親要上大夜班出賣勞力辛苦持家,對不起,只有聯考是你的護身符,只有聯考成績可以證明你比富家子棒,你輸是輸在「資源」,而不是「資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