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採訪

星期五, 4月 24, 2009

挑戰陳茂雄---南縣提名之另類見解

  陳茂雄教授大作「扁系與非扁系的決戰」謬誤實在太多,不敢恭維。



  陳教授把民進黨南縣的提名定調為扁系V.S.非扁系,這個假設如果成立,那所謂南縣的「扁系代表」應該是一個極沒有個人特色優勢,只能訴求「支持陳水扁就投我一票」的肉腳候選人(如果黃永田出來選比較是這種味道),就像1993年,許信良在新竹市提了一個所有條件都遠遜對手的吳秋榖先生選市長,此輩競選時只敢喊「選黨不選人」,偏偏綠營支持者往往選人也選黨,此輩當然嗚呼哀哉,得票不到對手一半從此夭折政壇。請問陳唐山的個人魅力、國際視野,還有最重要的民意支持度,豈是吳秋榖之輩可以比擬。



  民進黨創黨以來的提名模式大底有以下四種:一人提名、小組提名、黨員提名、民調提名。一人提名的例子可以舉高嘉瑜為反例,高嘉瑜本來獲民進黨雷雨奇兵徵招,通過數關徵選而正式出線,陳水扁一句「她選不上,換羅文嘉」,變成羅文嘉出線,高嘉瑜作廢,這叫一人提名,結果慘敗。



  黨員提名就是僅賴黨員投票決定人選,1993年的民進黨南縣提名可以為例,當時固然存在幹部評鑑機制,但在眾人聯手抵制後沒有納入評選結果。當時以黨員投票定輸贏,唯黨員投票第一名的鄭自才因受刑人的身分,出獄日期和登記為候選人的日期差了兩天而和南縣長參選人「相閃身」,是以第二名的陳唐山得代表民進黨出線。



  民調提名有時採用完全看民調,有時是黨員和民調各用五五或三七等比例加成換算,以這種模式產生候選人,當選率最高。陳文指出「民意支持度高,不代表選舉會贏」,並舉「20年前的台南市長選舉,郭倍宏脫黨參選,其氣勢乃數倍於蔡介雄」,選民卻「棄郭保蔡」來論述。固然,如果一個綠營候選人形象極佳,藍營支持者受訪時可能表示願意支持,但在選舉時如果藍營提出中等形象人選他還是票投藍營,是以民調有其弔詭之處不能盡信,故存在「黨員投票」以加總稀釋掉「誤差值」的機制。



  日本人有「真劍」這樣的詞彙,形容做事情、論述務求精確,也就是台語講的「頂真」。陳教授說20年前的台南市長的郭蔡之爭云云,事實上,當年(1989)根本沒有所謂的郭蔡之爭,當年當選的市長是林文雄,郭蔡之爭發生在1993年,蔡介雄僅拿到民進黨的基本盤,由國民黨的施治明選上市長。吾甚好奇,1994年TVBS全民開講等政論性節目才開始席捲全台,試問1993年有多少民調或測量標準可以判斷郭的「氣勢」?更何況郭甫從美國返鄉,蔡則自29歲就擔任省議員多年,基層實力盤根錯節的是蔡不是郭。



  陳文又舉台南市的「許張之爭」,陳文又談「聲勢」,認為許添財其聲勢比張燦鍙強,或許筆者先前舉例可以解釋,然而談許添財,不能不談同有「財經立委」美譽的彭百顯,當年民進黨不提名彭百顯而提名林宗男,林宗男不過是地方型的政治山頭走不出南投縣,彭百顯有天下雜誌及國會記者的推薦,所以雖然未獲民進黨提名,依然打敗民進黨的林宗男。



  當民意大於黨意時,民進黨情結也救不了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這次南縣的問題,不是人,也不是制度,而是施正鋒教授批評的:沒有「制度化」


沒有留言: